2月11日,洛阳市2022年度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召开,总结表彰全市2022年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,会上,洛龙区荣获高质量发展、产业发展、城市提质、乡村振兴、平安建设全部五项先进县区表彰,成为唯一大满贯县区。
为宣扬先进典型,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,精彩洛龙特推出“学先进 促发展”专栏,激励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经验、汲取精神,为“对标深圳南山 建设创新高地”做出更多更大贡献。
洛阳市2022年度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中,洛龙区被授予“产业发展”先进县区荣誉称号。产业,是经济发展的“筋骨”;项目,是产业发展的“源泉”。洛龙区按照省委省政府、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,结合深圳南山经验,立足现有产业基础,坚持高位谋划推动,创新招商引资方式,强化服务保障,夯实发展基础,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发展,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。
一、坚持规划引领,明确产业发展方向
明确产业发展思路。贯彻洛阳市产业发展“136”工作举措,锚定2025年GDP实现千亿级目标,推动传统产业向“风口”产业转型。围绕七大主导“风口”产业,谋划重点项目217个,总投资1601亿元,年度计划投资393亿元,全力推动发展提质提速。
坚持产业规划引领。依托区智库合作机构深圳前瞻产业研究院,结合洛龙区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,制定《对标深圳南山洛龙区“风口”产业发展专题研究报告》,通过对比,剖析洛龙产业发展优势和短板,明确发展定位和提升路径。
确立产业发展模式。依托“龙头企业+中小企业科创园”产业发展模式,大力发展总部经济,建设企业研发中心,推行“总部+基地”“研发+制造”等外溢发展模式,2022年6家龙头企业总产值占比达到74%,龙头企业“顶天立地”,中小企业“铺天盖地”的发展态势逐步形成。
二、坚持项目为王,夯实产业发展基础
扎实开展“三个一批”。投资52亿元的天安智创科技产业社区、投资22亿元的海澜之家等项目相继落地建设,光电、轴承等七大主导产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,中南高科、中蓝航空等科创园区加快建设。“龙头企业+中小企业科创园”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。先后成为全省第五期“三个一批”主会场及全市第六期“三个一批”签约主会场,在全市产业发展观摩中蝉联都市核心区第一。
推进重点项目建设。项目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,2023年洛龙区谋划省市重点项目66个,总投资809亿元。海澜集团服装产业基地、奈文摩尔增材制造基地、中南高科智能装备创新港、建龙微纳分子筛应用技术研究院、正大智慧岛创新社区等20个项目提前或按期开工,中国移动洛阳呼叫基地中部云服务基地、中航光电光电技术产业基地二期等7个项目提前或按期竣工投产。
抓项目服务保障。持续优化项目服务机制,“承诺制+标准地出让”工作高效推进,出台《洛龙区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实施细则》,10项区域评估、7个承诺制办理项目已全部完成,恒固达、超卓、洛轴、联东、天安、中航三期、工会等7块标准地出让已完成,其中恒固达项目成功摘得全市首宗工业“标准地”。
三、坚持精准招商,增强产业发展后劲
建立“双链长制”。由区级领导和龙头企业负责人担任七大主导产业链长,按照“一位区领导+重点企业负责人、一个牵头部门(责任人)、一个工作方案、一套支持政策”工作模式,协力推进重点产业链发展。
招商“揭榜挂帅”。编制重点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图谱,出台《洛龙区重大招商项目“揭榜挂帅”“双奖”实施方案(试行)》,围绕“风口”产业梳理招商项目,面向全区发布,极大调动全区上下招商引资积极性,加速推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风口产业项目落户洛龙。4支驻点招商队伍高效对接,奈文摩尔、昇腾人工智能实验室等一大批塑框架、打基础、利长远的重大项目相继落地。
四、坚持改革创新,强化产业发展支撑
体制机制改革。在全市率先完成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,“管委会+公司”模式实质运转,进一步创新了开发区市场运营体系;“三化三制”改革全部完成,提升了开发区专业化水平;主阵地、主战场、主引擎作用得到充分发挥。
创新驱动深入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8家、高成长性企业13家,培育市级以上“专精特新”企业31家,420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,40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提档升级,洛阳863创智广场、炎黄科技园顺利晋级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,河南科技大学鼎创众创空间成功备案国家级众创空间,大数据产业园获评省级示范大数据产业园区。
创新举措探索。成立全市首家产业发展智库,聘请师董会等6家咨询机构,以及包含叶志镇、程耿东等两院院士在内的63名智库专家,为产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建议。出台《洛龙区支持企业建设离岸创新中心实施细则(试行)》,引导辖区企业到沿海、省外创新人才密集、创新资源集聚的城市建设离岸创新中心,设立“创新飞地”,打造“离岸创新+洛龙制造”发展模式,着力解决高新技术缺乏与人才招引留用两大难题,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。
五、坚持优化服务,促进产业发展提效
在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下,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基础,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。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经济运行调度机制,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150条,发布“四保”白名单企业和项目269家(个),深化“万人助万企”活动,包联服务企业530家,办理企业诉求146个,问题办结率、满意率均为100%,营商环境评价全省城市区第4、全市第1,为重点项目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。
2023年,聚焦产业发展,要聚焦“风口”抓转型。一方面,加快传统产业与“风口”关联、向“风口”转型,全力实施以智能化改造为重点的“三大改造”,推动企业工艺创新、产品创新、业态创新,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。另一方面,积极引进新的“风口”项目,在第三代半导体、平台经济、新基建等方面寻找突破口。
要聚焦“龙头”抓集群。坚定实施“龙头企业+中小企业科创园”模式,紧盯光电元器件、轴承、大数据、生物医药、文旅文创、白色家电及新能源、服装七大主导产业龙头企业,推动增投资、上项目、扩规模,发挥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。2023年,光电元器件产业集群、大数据产业集群都要力争突破300亿元规模。
要聚焦创新抓产业。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,依托华为人工智能实验室、阿里云创新中心等平台,帮助本土企业建设数字工厂和智能车间,广泛开展“四有”研发活动,确保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实现全覆盖。
要聚焦融资抓保障。既要善于运用市场化手段,吸引社会资金;也要做好重点项目策划包装,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、市大盘子,争取更多政府专项债和政策性资金支持。要加快建立产业扶持资金和产业引导基金,帮助企业破解资金瓶颈,稳住和扩大投资规模。
要聚焦环境抓服务。深入推进“万人助万企”活动,健全服务民营企业常态长效机制,统筹做好手续代办、银企对接、人才引进等助企服务,千方百计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