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龙区投资发展环境

日期:2022-09-23来源:商务局

一、基本情况    

洛龙区,位于洛河南岸、洛阳城市区南半部,总面积271.25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71万,现辖1镇13个街道和150余个社区(村),经过10多年的开发建设,洛龙区目前已成为洛阳中心城区发展的重要板块,是全市的行政中心、文化中心、体育中心和经济中心,以建设“首善之区”的目标引领城市发展。

二、发展优势

(一)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

洛龙区北依洛河,南临伊河,位于洛阳城市规划核心位置,区内有关林站、甘泉河站、龙门站等6个高速公路出入口,有洛阳唯一的高铁站-郑西高铁洛阳龙门站。从诞生的那天起就被赋予了拉大城市框架、完善城市功能、扩大城市规模、加速城市发展的战略重任,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洛阳市第二轮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前沿阵地。行政医疗等服务条件优越,行政服务支撑能力突出。

(二)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

辖区高速出入口通达便捷,距离洛阳机场仅10余公里,向东160公里抵达郑州国际机场。随着地铁 线、龙门高铁站综合枢纽工程、郑登洛城际铁路等重大交通专项相继建设,洛龙区的交通优势更加凸显。

(三)历史厚重的文化优势

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,异常丰富,拥有世界文化遗产——龙门石窟,我国唯一集“冢、庙、林”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群——关林庙,狄仁杰墓园、邵雍故居、白居易墓、苏秦故里、汉魏洛阳城遗址、隋唐洛阳城里坊区遗址、定鼎门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遍布全区。灿若星辰。如今的洛龙,正在迈向全域旅游的新时代,着力打造“九朝古韵,花香洛龙”的旅游品牌。充分发挥“旅游+”的综合带动功能,按照国际旅游目的地标准,实现产城融合、景城融合。

(四)景色宜人的生态优势

北有洛浦公园、东有伊河公园,南有龙门生态屏障,中有隋唐遗址植物园、中国国花园、体育公园、龙门西山万亩森林公园、李楼万亩生态农业观光园、等大型城市公园点缀其间,丰李万亩核桃基地形成了城市南侧及东部的生态屏障。城市景观水系长达170多公里,人工湖9处,亚洲最大的开元湖音乐喷泉,形成了“水在城中流、绿在城中驻”的良好生态环境。

(五)实力雄厚的创新创业引擎

现有2所本科院校、1所专科院校,在校大学生近10万人。国家级研发中心3个,省级研发中心88个,市级研发中心58个,孵化器、众创空间达30万平方米,入驻企业、项目团队500余家,着力打造创新驱 动示范区。

三、产业导向

以“12679”工作思路为引领,以空间联动、区域协同,突出特色、厚植优势为导向,加快形成“南绿、北控、东保、西优、中强”的发展布局。南绿,即南部依托龙门山、伊河,以增绿、护绿、活绿为重点,形成绿水青山交相辉映的绿色共生新格局。北控,即北部控制洛河沿线开发建设,着力打造“水清、岸绿、景美、人和”的滨水文化景观带,擦亮首善之区绿色底色、彰显首善之区发展魅力。东保,即东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,抓好水源地、湿地保护,加快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、高效农业、绿色农业、智慧农业转型升级,打造产业优质、功能优化的示范板块。西优,即西部洛龙高新区加快优化升级,将区位优势、集聚优势、政策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和区域竞争胜势。中强,即中部加快做大做强,将隋唐文化、里坊资源等文化资源优势,河南科技大学、洛阳理工学院等高科技创新资源优势,开元湖商圈、专业市场的商贸集聚优势,大数据产业园的信息网络服务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强势,打造产业强、创新强、文化强的核心板块。

(一)培育壮大四大新兴产业

坚持新技术、新模式、新业态应用,培育壮大大数据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、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产业。

1、大数据。对接北上广深人工智能、芯片制造、数据处理、云计算、高端软件、区块链、信息安全、金融科技等新兴数字产业项目,引进中国电子、软通动力、力沃智能头盔、创新奇智、华控智慧康养平台等互联网企业,加快推进中部云谷、华为新基建创新中心、海拍客、中海物业后台数据中心、阿里云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;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数据资源平台等,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,推动文旅与科技结合,建设一批智能工厂、数字化景区、数字博物馆、数字文创等智慧化应用场景,建成中部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大数据交易中心、资源中心和技术应用中心;积极开展政府智慧化、数字化转型行动,先行先试政务服务、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智慧化建设,提升政府网络安全基础能力;高标准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网络建设,大力推进农业大数据、环保大数据平台、5G数字城管等重点项目实施,持续拓展5G应用场景和应用领域,实施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,加快建设全域感知、万物互联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,加快实施IPv6端到端贯通能力提升专项行动,发挥中国移动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,加快区块链、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研发及融合应用。到2025年,全区发展形成不少于3个成熟广泛应用的专业性大数据服务平台和行业加速器,引进10家以上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大数据龙头企业,收入超亿元大数据企业超过50家,超十亿元企业10家,全年大数据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;总部企业数量突破20家。

2、现代金融。持续实施“引金入洛”工程,推动金融机构集聚和引进,重点发展基金、创投等行业,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,引导培育各类创业投资基金、并购投资基金、产业投资基金和母基金等专业化创业投资机构。培育发展新兴金融业态,加强民间及境外资本整合利用,拓展金融产业链条,扩大对城市建设、民生工程、技术改造等关键领域的有效金融供给。以“民间资本服务、物流金融服务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、农村金融创新服务、金融后台服务”等五大金融服务领域为抓手,努力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平台。积极围绕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。进一步优化金融投资环境,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能。到2025年,实现所有全国性国有股份制银行在洛龙区入驻。

3、电子商务。推动中浩德、上发、关林等电商产业园提档升级,培育跨境电商龙头企业,以洛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建设为契机,加快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展示中心及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,出台跨境电商主体培育、品牌培育、人才培育,产业园区、仓储物流、公共服务建设扶持政策,带动装备制造、新能源、钢制办公家具、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品出口,塑造外贸竞争新优势。到2025年,全区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60亿元,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0亿元。

4、生物医药。紧扣生命科学纵深发展、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主题,发展壮大兽用疫苗、生物检测诊断产品及设备等产业。依托惠中生物打造兽用药品疫苗产业链,谋划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提升兽用药品研发能力;持续推进莱普生洛阳现代生物产业化基地建设,重点开发生物检测诊断产品及高端检测设备;加快建设瑞莱生物免疫层析快速检测平台,研发二代心血管、炎症、肾病等体外诊断产品;创新发展精准医疗、数字生命等前沿交叉领域,谋划建设正电子药物开发及临床转化中心、红点医疗研发及应用中心,加快建设永安基因科技大数据产业园、清华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(洛阳)中医药研究院。到2025年,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亿元。

(二)做大做强三大主导产业

强实体、提品质、增活力,围绕先进装备制造、特色新材料、旅游三大主导产业,做强大企业,做长产业链,做大产业群。

1、先进装备制造。以智能制造为引领,围绕“建链”“补链”“延链”“融链”“强链”,持续实施“提质倍增”行动和中小企业成长促进计划,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。建设高端轴承产业园,谋划实施洛阳轴承研发中心项目,积极发展高端轴承,重点培育轴承及基础件;加强电子信息制造,围绕机械装备领域重大科技需求,开展机器人关键部件制造工艺及装备开发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,依托洛阳大华重工、椿富智能科技等企业,发展涂装机器人、水下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,建设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研发基地;依托新洛轴、洛阳大华重工、中集凌宇等龙头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及特种汽车。支持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,制定支持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政策,建成链条完整、生态完备、特色明显、发展质量效益更好,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、服务化、国际化水平更高的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。到2025年,全区先进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100亿元,其中,新能源汽车及特种汽车产业营业收入40亿元,轴承及基础件产业营业收入48亿元,矿山装备产业营业收入10亿元,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营业收入2亿元。

2、特色新材料。围绕优势材料、关键战略材料、前沿材料等领域加大研发支持力度,打造“隐形冠军”培育库、“瞪羚企业”培育库,依托中船重工七二五所、阿特斯、天久科技等骨干企业,发展钛合金、钛材及钛制品、太阳能电池组件、复合材料、硅基材料、有色金属等新型材料,积极推进智能绿色制造技术中心建设,提高新材料技术自主化能力,以中航光电、613光电研究所等企业为基础,发展光电连接器、超级电容器等电子元器件产业,支持新材料企业加快专利技术成果转化。到2025年,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20亿元。

3、旅游。坚持以文化理念发展旅游、以旅游方式传播文化,融入洛阳文旅发展大格局,实施文旅双品提升、智慧文旅提升、文旅资源整合开发行动,推动龙门石窟、关林旅游景区提质增效,重点建设河洛文化旅游综合体、正平坊文化旅游综合体,打造智慧景区、智慧酒店、智慧旅行社等智慧文旅标杆企业;加快开发“旅游+”新产品,创新“线上+线下”发展模式,培育一批特色鲜明、类型丰富的文化旅游新业态,打造效益多元的文化旅游全产业链,提升“夜游、夜读、夜养、夜购、夜品、夜演、夜研”品牌知名度,打造环开元湖“夜洛阳”地标;推动信息技术与旅游深度融合,推进旅游服务管理数字化、智慧化,实现3A级以上景区5G全覆盖,深化“享游洛阳”大数据平台与洛龙区旅游企业(景区)合作,打造“洛龙旅游”大数据综合应用云平台,提高游客体验度,提升旅游线路吸引力;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,加快打造文商旅深度融合标杆区,加快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,联动打造郑汴洛国际旅游目的地。到2025年,旅游总收入14亿元,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和收入占全市比重均超过15%。

(三)提质发展两大特色产业

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抓特色,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搭建平台打造品牌,重点提升科技服务、文化两大特色产业。

1、科技服务。以研发服务、工业设计、技术转移、科技中介等为重点,创新科技服务模式,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,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、网络化、规模化发展。到2025年,形成较为完备的科技创新服务产业链,科技服务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。

2、文化产业。突出数字科技和文化创意牵引,提升壮大新闻广播、文娱演艺、文化制造等传统文化产业,大力发展数字艺术、网络视听、云会展等新业态,开发一批文创产品,培育一批文创集市,举办系列文创活动,传承发展河洛鼍鼓等非遗演出,打造聂湾文化产业高地;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,开发推广李学武牡丹瓷、牡丹花茶等产品,加快牡丹产业全链条发展,打造“洛阳礼物”“洛阳牡丹”等特色文创品牌;持续打造茶文化、酒吧文化、玉器奇石一条街等集民俗休闲、观光旅游、美食品尝、非遗体验等于一体的特色文化街区;以“创意+”为核心,汇聚创意资源,推动高科技、传统工业、民间手工制造等产业深度融合,利用洛阳(国际)创意产业博览会,打造集文化创意、工业设计、创新发明等领域信息交流、产品交易和项目合作的重要平台。到2025年,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11.5%以上。

 


  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